一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一個領跑全球制造業多年,當中國代表與德國代表正襟危坐,桌子兩邊傳來了關于工業發展的對話。
一說到“中國制造2025”,很多人便立即想到“德國工業4.0”。2013年4月,德國政府正式推出“工業4.0”戰略,而中國于去年3月提出了“中國制造2025”戰略。作為第二屆中國(廣東)國際“互聯網+”博覽會的重頭戲,兩國代表在順德新落成的潭洲國際會展中心搭臺,建立新的“朋友圈”,同時也為世界制造業的發展尋找出路。
涌進幾萬人的會展中心飄著音樂、廣告語、人們的笑聲,但中德對話的話筒音最為有力,人們戴著同聲傳譯的耳機,期待一場足夠震撼的思維碰撞。
我們向德國學什么?
2013年德國在新一輪工業革命中占領先機,推出了“工業4.0”戰略。“工業4.0”也被人們稱為以智能制造為主導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在生產系統及過程中形成“智能工廠”,在生產物流管理上實現“智能生產”,整合物流資源上實現“智能物流”。
去年,中國也提出了“中國制造2025”,主要由于中國人口紅利的流失,隨著勞動力價格要素的上升,人口結構的變化,低質、低價的“中國制造”形態需要向中高端轉型。
根據國務院印發的《中國制造2025》,中國計劃到2020年,基本實現工業化,2025年制造業整體素質大幅提升,到2035年,我國制造業整體達到世界制造強國陣營中等水平。而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制造業大國地位更加鞏固,綜合實力進入世界制造強國前列。
就在這個當口,“中國制造2025”開始與“德國工業4.0”對話。中國工程院院長周濟對著臺下的中德觀眾說:“我們和德國等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所以廣東佛山如何規劃落實好‘中國制造2025’,如何向‘德國工業4.0’學習,如果與德國等制造業先進國家進行互惠互利的合作,對佛山的整個發展都至關重要。”
據國家統計局2014年數據,中國制造業凈出口居世界前茅,制造業增加值在世界占比達到20.8%,是個名副其實的“制造大國”,但由于工業基礎比較薄弱,在基礎零部件、材料、工藝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異,中國仍面臨著質量的問題,發達國家早在“工業2.0”時代已經解決了,因此中國還不能算是“制造強國”。
周濟表示,制造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新常態下,形成經濟發展新優勢,重點在制造業,難點在制造業,出路也在制造業,我國實施“中國制造2025”,與德國工業4.0的實質發展恰好形成了歷史性的交匯,共同推動新一輪的工業發展。“兩國專家有機會坐到一起,通過面對面的合作,共同探討合作模式,意義重大。”
大、全、快、重
在中德智能制造聯盟秘書長、工信部賽迪研究院副院長王鵬眼里,“大、全、快、重”四個字就能概括中國制造的特征。
“我們的‘大’體現在很多產品產量大和所占第一的門類比較多,我們有200多種產品在全世界是第一,同時有很多產品在全球份額超過一半”,王鵬分析道。其次是“全”。根據上半年美國《紐約時報》報道,中國工業如今在競爭中的優勢已更多地體現在擁有完整的供應鏈條上。中國是世界上首個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大類、中類、小類的國家。
中國制造的另外一個特點是“快”。改革開放30多年來工業增速最快;其中又以重化工為“重”。
今年以來經濟下滑壓力大,全世界都在關注中國經濟能不能保持增長。中國的工業,特別是制造業,也遇到增速下滑挑戰,1到9月增速只有6%,甚至在投資上下降到2%~3%。
有人認為中國勞動力結構在變化,成本在上升,企業在逃離;有人認為,挑戰主要來自外部,來自“德國的工業4.0”和美國互聯網可能會重新構造格局,中國在競爭中面臨不利的局面;還有人認為中國沒有新的增長點,沒有新的動能,出現了炒股、炒房,大量資金從實體經濟進入到虛體經濟。很多人認為中國工業最大挑戰是體制、機制、制度問題,存在一系列矛盾。
在王鵬看來,中國制造真正的更大挑戰,一個來自于范式的變革,一個來自邏輯的變化。
“未來基于虛擬和現實世界環境,大量數據噴涌而出,實現虛擬和實體空間的深度融合,實時交匯和有機融合,支撐智能決策、控制。這樣的模式,過去300年現代工業從未有過。”
挑戰還包括內在邏輯的變化。“過去三十年中國遇到非常難得的需求膨脹時代。現在,一切都發生了變化,新的增長邏輯是產業升級。”
羅伯特·索洛在1987年說:“計算機時代無處不在,但生產率統計數據除外”。美國勞動生產率在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快速提升,快速增長期間甚至超過上個世紀的90年代。有一種解釋,信息技術是一種通用技術,通過填補式創新來推動生產模式和組織結構的變革,從而大大提高勞動生產力和企業效率。
比如,阿迪達斯運動鞋、德國企業寶馬摩托車,通過互聯網在線定制,最大限度個性化生產,取得很好的消費業績。
這一點在順德的企業身上早已有所顯露。“我們重新設計了這款六軸高速小型機器人,經過一年的內部測試,在博覽會上正式亮相首發。”順德區三揚機器人有限公司楊鏗華介紹稱,雖然該款機器人外形更加小巧了,但是負重卻能達到6公斤,并運轉十分靈活、安靜。經過6個月每日24小時不間斷地負重6公斤進行測試,沒有出現任何問題。
“未來的趨勢都是機器取代人工,為了讓生產車間看起來不那么‘生硬’,我們專門把產品設計得較為圓潤,增加一點‘溫暖’感。”三揚機器人有傳統制造業的基礎,目前正在朝智能裝備制造的方向轉型升級,研發團隊達到15人,其中包括有電器工程師、軟件工程師等。
中德聯盟,強強聯手
在努力參與全球化分工,加速自身產業轉型升級的同時,擁有中德工業服務區、中歐城鎮化合作示范區兩塊“金字招牌”的順德,格局更為開闊,它還著力于為中國制造與世界先進制造業國家、地區的交流、合作筑就平臺。“以前人家說中國的制造業是量,德國的制造業是質,質與量的握手,順德希望能為企業家們構建這樣一個平臺,去共享發展的經驗,共謀發展的路子。”順德經科局的一位負責人表示。
在“第二屆中國制造2025對話德國工業4.0大會”上,獲得“燈塔行動”最佳實踐獎的徐工集團的企業代表就提到,搭建對話平臺、組建城市聯盟雖然是政府行為,但它起到了橋梁的作用。能讓企業從中尋找自己需要的資源、信息與客戶,學習和借鑒其中的先進思維與理念,能帶來與先進制造國家的思想、技術的交流,帶動制造業企業的發展提升。
去年4月,總部在順德的大自然家居通過認購了ALNO股份的方式,一躍成為這家德國高端廚具企業的第三大股東。目前,大自然家居仍然在德國尋找更多并購標的。大自然家居(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佘學彬表示,過去我們把中國的產品賣到全世界,現在我們“走出去”是買他們的企業。德國很多企業的價值體現在他的人才和技術,他們可能在二三十年的時間里每天增長一點點,越做越好,所以他們的技術和人才是他們最大的價值所在。
“10億的產值可能把產品做出來,但是百億企業的市值一定是通過并購”,順德區領導介紹,過去一年19家順德上市公司并購將近20宗,涉及金額非常大。并購是一個很專業化的過程,順德支持企業去做,政府做的事情主要是在信息對稱方面做工作,比如與德國城市進行交流,很多信息通報給企業。目前,順德已給19家上市公司和26家新三板企業做梳理,他們有什么需求分門別類,通過搭建信息互動的平臺,希望有更多的企業參與進去。
在這次中德工業城市聯盟的交流會上,前民主德國總理洛塔爾·德梅齊埃博士心情不錯,忙著與老朋友敘舊,這是他第5次來到佛山。他說,“聯盟”一詞自古多用作軍事領域,但這次中德合作,是一次和平的聯盟,讓人充滿期待。